甘州区龙渠乡种好产业试验田拓宽群众致

寒冬时节,走进甘州区龙渠乡日光温室大棚,一串串红提葡萄晶莹剔透、一朵朵香菇蓬勃生长,一簇簇辣椒翠绿鲜亮……处处呈现出一幅绿意茵茵、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都是甘州区龙渠乡产业扶贫路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贴乡情、谋思路”,找准群众愿望与发展实际最佳契合点

产业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必须紧紧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这是所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乡按照“规模化布局创优基地、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产业化经营提升效益、生态化发展特色崛起”的思路,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根据不同特点和重点难点,为贫困户制定落地见效的“一户一策”增收计划,真正把“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做细致、做到位、做扎实,为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指明了方向,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开准了“药方”。

新胜村一社村民周斌,因家中老人长期患病,家庭经济一直比较困难,年被列入建档立卡户。年,借着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新胜村建设了一个有50座日光温室大棚的食用菌产业园,周斌从中看到了机遇:“乡上、村上都鼓励我发展设施农业,再加上现在政府也有补助政策,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种了2棚香菇”。

年年底,周斌从专业合作社购进了个菌棒,第二年5月份开始出菇,头茬香菇产量不是太高,一座棚收了多斤,只卖了多块钱,到了第二茬就收获了多斤,收入也翻了几倍。看到了“钱途”的周斌趁热打铁,又购进了1个菌棒,2座大棚种植香菇的收入比起以前种植制种玉米的经济效益,一下子翻了十几倍。

周斌说:“以前种制种玉米,一到冬天地里的活干完,人就闲了,但是也就没有收入了。现在除了种地,其余时间我都在大棚干活,人有事干了,也有钱挣了。”说起今后的打算,周斌的话很朴实:“我就想着把大棚经营好,一家人舒舒服服地过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沉下身、献真情”,以真情实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像这样的工作场景在龙渠乡并不少见,脱贫群众的示范带动,激发了更多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带动众多贫困户脱贫摘帽。

白城村五社建档立卡户马建平,妻子和女儿这些年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79岁的老母亲和15岁的儿子,儿子在年被查出患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两年来光是看病就花了3万多元。由于要照顾母亲和儿子,马建平无法长期外出务工,平时只能在家门口打点零工,家庭经济实为困难。

年,白城村新建日光温室大棚30座,扶贫干部积极鼓励马建平种植设施蔬菜,马建平在看到之前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收益可观的情况下,也承包了两座,今年年初,开始栽苗。这不,他正忙着“照料”刚刚种植的葫芦苗呢:“这是我今年刚刚种的两棚葫芦,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按照往年的行情,两个棚一年下来起码也能收入三四万块钱,我们家的日子也就好过些了。”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龙渠乡把提高贫困户思想认识做为脱贫攻坚的首要问题来解决。着力改变部分建档立卡户“坐等送小康、苦干不如苦熬”的不良思想倾向,用先进典型教育感化贫困群众,帮助他们树立发展靠自己的思想,开阔产业发展的视野,利用群团组织每季度开展道德讲堂、脱贫致富我先行等感悟交流活动,让建档立卡户全体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活动中让贫困户自己讲创业故事、发展思路和想法,通过互相鼓励、互相启发,营造靠勤劳致富的正向氛围。使贫困群众常态化接受艰苦奋斗、爱党爱国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潜移默化的,坐等小康的少了,苦干实干的多了,也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重实干、出实招”,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投入“真金白银”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帮扶是实现“造血式”可持续发展扶贫的重要手段,该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增收主渠道,年大力推进龙首、墩源、下堡、保安4个村1.5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打造墩源村优质葡萄产业示范园、座特色林果和设施蔬菜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白城村50座特色林果、座钢架大棚设施农业示范点、蔬菜收购点1处,头闸亩珍珠油杏、油桃特色林果基地1个,新培育种养大户47户。通过帮扶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积极谋划村级产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做强做大产业规模,达到持续助农增收的目标。(张雪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