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片
船山区老池镇芋禾村位于船山区老池镇西边,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年轻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群众收入以农业为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群众生活水平低下,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年,芋禾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93户人。
大事记
●年以来,芋禾村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村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年,芋禾村引进锦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水果。通过四年的开发建设,目前锦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果栽种面积已达亩。
●年以来,芋禾村引进多家业主,实现产业由0项到9项的跨越,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年,芋禾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年,全村贫困户脱贫。
▲《遂宁日报》12月17日06版截图
脱贫致富经
船山区老池镇芋禾村
荒山变果园村民笑开颜
截至目前,该村引进9个业主,流转土地亩,村民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漫山遍野的柑橘林、大棚牵引的葡萄藤、山尖上密密的桃李树、现代化的生猪养殖场……基础设施改善,让古老村庄展现出崭新容颜;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同步发展,更让芋禾村华丽变身。
改善基础设施乡村面貌变美了
宽敞的水泥路在田野间蜿蜒延伸,直达农户家门口。林间,整治后的沟渠里流水潺潺,坡地上的山坪塘里水量充足。
基础设施建设曾是芋禾村的短板和不足。脱贫攻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芋禾村着力加强村道路建设和水利建设,新修村道路米(其中产业路米),整治塘堰8口、蓄水池4口、渠道米、机井12个。
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加强,让芋禾村告别了村民出行难、生活生产物资购买难、靠天吃饭的窘境。
村里的好变化不仅体现在村道路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上。“改厕、易地搬迁扶贫新居点的建成、垃圾站的设立……一系列变化让村里一天天变得整洁、漂亮!”村民王立华告诉记者,对比今昔变化,脱贫攻坚让村里越来越美,大家伙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芋禾村引进业主广泛发展种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持续助农增收。李四海/摄
拓宽增收门路荒山坡变成果园
冬季来临,柑橘进入管护期。日前,在芋禾村,一群村民在船山区锦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施肥、翻土,对柑橘进行精心管护,确保再过几个月,柑橘从成色、甜度、产量等方面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村民谢秀成因为老伴体弱多病,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过得有些拮据。自从产业落户村里后,她把房前屋后的土地流转,自己也能在基地里务工赚取工资。“家门口务工,活路轻松,收入也不错!”谢秀成说,平均每个月能挣元左右,每年还能收入多元承包地土地款。
年底,锦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刚回到芋禾村发展产业。通过四年的开发建设,目前,锦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内种植有葡萄亩、李子亩、桃子亩、柑橘亩,常年聘用务工村民30余人,工资支付约40万元。
“每年,专合社都会如期支付老百姓入股分红金20多万元、土地流转金30多万元、务工薪金40多万元。”唐刚认为,只有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才能促进园区的持久发展。今年,果园销售产值达到余万元。“明年,我们还要在品牌化上下功夫!”唐刚透露,他正计划增大用工量,坚持品牌化道路提升水果品质,该套袋套袋、该疏果的要疏果,做到精益求精,实现更高效益,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从传统种植到种养循环,生态效益与产业发展双赢是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趋势。截至目前,芋禾村共引进9个业主,流转土地约亩,主要种植桃子、李子、葡萄、柑橘等。四年来,芋禾村也实现了产业从0到9的突破,产业化发展之路让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金土地”,芋禾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产业壮大,不仅让村民增收,更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如今,芋禾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当初的数千元提升至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达到12万元以上。
芋禾村引进企业发展生猪养殖产业。李四海/摄
盘活土地资源夯实产业发展支撑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果说‘两不愁、三保障’改变了贫困户的生活环境,那么产业发展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芋禾村第一书记刘小丰介绍说,为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村里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芋禾村还大力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老百姓的资产入股有股金、流转土地有租金、进园务工有薪金,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芋禾村贫困群众在业主承包的柑橘园里劳作。李四海/摄
“利用好村里剩下的多亩闲置土地,引进更多的业主推动全村产业壮大,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刘小丰介绍,下一步,芋禾村将进一步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资源,让全村产业数量突破两位数,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产业支撑。
脱贫人物志
船山区大禾晟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治燕
“种养结合”助力脱贫
“这头生猪在春节前后就可以出栏,主要销往省内及遂宁周边城市。”日前,一大早,遂宁市船山区大禾晟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治燕和工人便忙着给猪舍里的生猪喂食。芋禾村是老池镇的贫困村之一。为了让贫困村早日“摘帽”,年,老池镇和芋禾村村两委通过多方努力,成功引进赵治燕来村里发展生猪养殖产业。
在赵治燕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里,记者看到,标准化猪舍、自动化排污设备,猪舍两侧还整齐地矗立着一排排桂花树,初步形成了“花园式养殖”。
“猪场修建了三级化粪池和干、湿粪池,对排污沟进行了封闭,并增添了自动刮粪系统、自动温控系统等,确保猪舍冬暖夏凉、干净整洁。”赵治燕告诉记者,通过生猪定点排泄驯化,可使猪舍内生猪98%以上粪便排在漏缝地板区,保持躺卧区域的干净舒适,实现自动清粪系统的高效运行,在节省劳动力、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的同时,也降低了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减少有害气体在舍内的蓄积,进一步实现生猪养殖的生态绿色、健康高效,保持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生猪排泄物的综合利用率,是赵治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大力推广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中,我决定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将养猪场的污粪水通过相应处理,产生沼气发电,做成有机肥料浇灌果蔬、林木。”于是,赵治燕建立了农场,流转了亩土地,种植柑橘、冰糖李等果树。“猪粪是很好的有机肥,用来种植果树最好了。今年李子、枇杷、柑橘等水果都卖了30余万元。”赵治燕满心欢喜地说。
种植基地施用沼渣、沼液,不仅解决了养猪业造成的污染问题,又生产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粪便从“累赘”变成了“宝贝”,还能给养猪场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赵治燕还采用管道输送的方式为村民免费输送沼气。曾经人见人嫌的猪粪一下子成了宝贵的能源原料,让芋禾村余户村民用上了免费沼气。
在芋禾村村民廖光增家,每次一来客人,他都会亲自向客人展示用沼气烧水做饭的便利。他算了一笔账:“沼气全部是养猪场用管道免费送来的,比烧柴方便多了。我长期在赵老板的猪场、果园务工,每个月都有1多元的纯收入,现在的日子可好了。”
如今,赵治燕的养殖场拥有生猪多头,年出栏商品猪0多头,产值可达万元以上。下一步,赵治燕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采取“寄养”模式,把生猪免费赠送给贫困户饲养,再以保底价上门回购,全面降低贫困户养殖风险,确保贫困户的养殖利润,为芋禾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芋禾村用养殖业粪水生产沼气、用沼液沼渣灌溉果园,形成种养循环的生态模式。李四海/摄
人物访谈
紧盯脱贫攻坚目标
打造高质量脱贫样板
——专访船山区老池镇党委书记赵思磊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船山区老池镇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近日,老池镇党委书记赵思磊就此接受了记者专访。
“老池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组织优势,建立了青年人才党支部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回引6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跟班锻炼学习,培养成熟后充实到软弱涣散村两委任职。”赵思磊介绍说,老池镇还探索推行镇村两级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机制,抽派镇村两级精兵强将在全市率先成立脱贫攻坚党员先锋队,重点突击入户排查、信息核查、问题整改等硬骨头任务,用尖兵破难题。
同时,老池镇结合地域优势,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精品果蔬,建成茶博园、涪江上院、巴蜀红提园、三新花园乐等采摘体验式农业园;以沿江浅滩为核心,打造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老池萝卜”被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探索“产业+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农产品寄养、财政量化入股分红、就业车间等增收致富模式,帮助贫困家庭持续稳定增收。
老池镇还突出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定期开展农民夜校、技能培训等活动;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兑换活动,以户为单元每两月评比打分、兑换奖品,将文明软约束变为评比硬指标,引导村民摒弃农村歪风陋习。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推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赵思磊表示,老池镇还将建立动态实时监测机制,实时监控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化解返贫风险。探索“产业+农户”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劳动力务工、土地流转、财政量化入股分红、农产品寄养等模式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来源:全媒体记者梁界波梁惠
编辑:张霁雯 孙 各
责编:林 敏
审核:冉启香
终审: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