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大理云南宾川华侨庄园一颗葡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金牛镇华侨农场的观光大棚,仿若进了一个葡萄博物馆。宽敞的大棚里,展示的是世界各地的主流葡萄,品种多达多个。百余株葡萄树没有直接在土地上栽种,而是分株种在了一个个盆中。

这些盆景葡萄可不仅是用来观光。它们更重要的作用是科研栽培。

大理州宾川县属热带高原气候,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很适合葡萄生长,有南国“吐鲁番”之誉。这里的红提是国内最早上市的品种,市场销量不菲。

华侨庄园大棚里,却在悄然蕴育着能够替代它的品种。经过三四年栽培研究的青提,今年已经成为这里的宠儿,价格攀升到每公斤80元。

杨思敏说:市场上的热销品,在我们这里,就是淘汰品。我们就是要研发引领市场的产品。公司的理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种葡萄不要土用数据做指导

引领,一直是华侨庄园的风格。

庄园创始人孙永斌,“80后”,用9年创业时间从一名草根变身一名企业家,带着余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为17户家庭困难的归侨农户免费建了新房,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奖。

年,孙永斌到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探亲,发现那里有近20万亩鲜食葡萄的种植规模,刚好华侨农场有亩土地闲置,正准备建一个葡萄科技示范园。孙永斌就承包了5亩,打算种不一样的葡萄。

他将目标锁定在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上。

但这一技术大多只用于一年生的瓜果蔬菜上面,从没有人运用在多年生的经济作物上,没有任何的种植数据可供参考,孙永斌只能靠自己摸索。他引进了以色列灌溉设备,从海南采购了椰糠作为栽培基质。

由于椰糠未进行脱盐处理,差点导致小苗脱水而亡,幸被美国瑞莱肥料公司的专家及时发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王世平、张才喜两位专家的指导下,孙永斌引进了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和几十个鲜食葡萄新品种,用自己独创的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使葡萄达到了一年两熟,亩产值高达15万元,获得了10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型技术专利。

5亩葡萄园孵化成功,当地政府将亩科技示范园交给了孙永斌。现在,华侨庄园的种植面积已达亩,主要种植葡萄和当地另一个农特鲜果品种柑橘。

靠技术创新起家,华侨庄园在种植管理与市场营销上也做足了技术文章。庄园将葡萄种植密度由传统的株降到10-65株,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田间数据实时采集,通过对光照、温度、湿度、PH值、EC值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对葡萄种植给予指导,为中高端水果连锁店、集团客户提供优质葡提果。

未来,庄园还将探索客户个性化定制认领葡萄树,管理人员将被认领的葡萄树信息通过云平台上传,“葡萄主”就通过手机APP来了解葡萄的生长情况,完成一些水肥控制等日常管理,真正做到“靠数据种田”,让自己种植的葡萄更加标准化,现代化,更加生态和健康。

建扶贫基地造“田园综合体”

针对部分群众“闲散混、等靠要”情况严重的现象,孙永斌找到党组织,创新“基层党组织+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土地统一起来,公司出资建设葡萄园,垫付生产成本,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在公司技术指导下负责修枝整形等工作,施肥打药等则由庄园统一组织实施,利润按农户70%、公司30%分配,企业为农户提供每亩0元的保底收益。

庄园还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将贫困户言行举止、生活起居与生产经营一起纳入管理。

目前,孙永斌在大理州宾川县、保山市昌宁县都建有扶贫基地,带动多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年产量吨的葡萄深加工全利用生产线、0吨的仓储冷库及供应链分拣中心也正在建设。华侨庄园内葡萄观光、餐饮等休闲设施已建成,已是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田园综合体”雏形。

记者锁华媛邢路扬姬祥虎朱清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