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腰带上产业兴礼泉县渭北旱原改水

礼泉之北,突兀九峰,山势雄浑,名谓九嵕山,主峰为唐太宗李世民“以山为陵”之昭陵。

这里是关中平原向渭北高原过渡地带,虽夹于泾水渭河之间,却因地势高耸、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脆弱而成为渭北旱原,被称为“旱腰带”地区。在礼泉县,“旱腰带”自西向东有石潭镇、昭陵镇、烟霞镇、昭陵社区3镇1社区,52个行政村近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3.4%,整个区域农民收入较低,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8月中旬,记者驱车礼泉“旱腰带”,石潭镇、昭陵镇的5万亩红提葡萄、3万亩御石榴丰收在望;烟霞镇亩御杏树长势良好,去年新栽植的亩花椒也已零星挂果。礼泉县委书记程文杰介绍,通过近年来持续的改水、修路,“旱腰带”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年,礼泉县计划退出贫困村27个,贫困户户人,其中户人处于“旱腰带”地区。

千年旱原饮水不再难

天不下雨、地无河流,千百年来渭北旱原水似油贵,群众一直吃“窖水”;地下挖井冬存雪、春秋接雨,不但饮水不足而且极不卫生,农业灌溉全部是“靠天吃饭”。

据礼泉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志立介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礼泉县通过打米至米的深水井、铺设到村入户的供水管网,重点建设集中连片供水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5处,有效解决了42.8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9%。

石潭南片供水管理站是去年新建的集中供水工程,每天可供水吨,一举解决了周边7个村1.3万人的饮水问题。在石潭镇刀东村贫困户陈党风家,拧开厨房和院子里的水龙头,清凉洁净的自来水喷涌而出。陈党风告诉记者,以前村上打的水井太浅,水质不好,水量也不足,现在县上打的井有近千米深,每天还有人对水质进行检测,天再旱吃水也不愁了。他现在担任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元的固定收入,加上家里种的9亩苹果园,今年脱贫没有问题。

在脱贫攻坚中,礼泉县将新打的深水井全部用于饮用,原来的水井用来灌溉,“旱腰带”彻底摆脱了饮水难,也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奠定了基础,“靠天吃饭”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石潭镇近年新增灌溉水井6眼,15个村实现灌溉井全覆盖,85%的土地可以灌溉。全镇大力推广节水农业产业项目和技术,去年试点滴灌3处近亩,种植耐旱大樱桃亩。昭陵镇近年打深水井12眼,全镇20个村实现灌溉管网全覆盖。该镇山西头村以前天旱时要用汽车跑5公里从原下拉水,一吨水费用在12元左右。年6月,礼泉县建设宝鸡峡引水上原工程,建抽水站、铺设管网、山顶建蓄水池,去年8月工程投用后,一下解决了0亩旱地的灌溉问题,今年该村和周边的米家村开始试种大棚西红柿、甜瓜、西葫芦等果菜,还流转土地80多亩,建成5个节水设施示范棚。

道路纵横“瓶颈”变通途

烟霞镇是礼泉县北部最东边的一个镇,这里的袁家村是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景区,一年旅游收入10余亿元,村西10公里处,就是著名的昭陵景区。记者驱车由关中环线向北行驶来到袁家村,再沿路向西北方行驶20分钟,昭陵景区大门就在路边,交通十分便利。“年前礼泉县北部山区只有两条南北方向等级公路,‘旱腰带’东西没有连接的县乡公路,开车从袁家村到昭陵镇需要近1个小时,而现在走扶贫旅游路仅需30分钟。”礼泉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韩家发介绍,现在全县不但已建成南北5条、东西3条,共8条纵横连接的公路网,还打通北部“旱腰带”地区交通“瓶颈”,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近年来,礼泉县加大县乡公路建设,先后投资约3亿元,建成了烟昭路、凤凰大道、贞观大道等3条县级公路,以及“旱腰带”扶贫旅游公路、石马岭旅游公路等,贯穿了北部6个镇、社区和唐昭陵、唐建陵两个景区,总里程多公里,使20多万人受益。

昭陵社区任池村距关中环线约10公里。现在游客游览完昭陵后,驱车上关中环线要经过这个村子,村民种植的鲜桃、石榴、葡萄深受游客青睐。村民任新智有两亩葡萄园,他说:“以前村子不通公路,每次我用自行车驮上两筐葡萄沿着很窄的土路到关中环线去卖,好多卖不出去就烂掉了。年村子通公路后,我的葡萄有近一半都卖给过往的游客了,不但省事、价格还高,去年我已经脱贫了。”

除了等级公路网建设外,近年来礼泉县还先后投入资金多万元,加大北部“旱腰带”地区72个省定贫困村通村公路建设。县上围绕贫困村道路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修建通村公路多公里,45个省定贫困村的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县城北部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带动了沿线葡萄、石榴、御杏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旱腰带”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交通支撑;县城南部地区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

产兴畜旺处处果飘香

昭陵社区肖山村地理条件非常差,是“旱腰带”典型的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民大力发展御石榴并出口俄罗斯,每公斤元,亩产可达1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昭陵社区汤房村也处在干旱缺水的“旱腰带”地区,其葡萄产业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亩产0公斤至公斤,亩收入1万元以上。

礼泉县委、县政府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北部“旱腰带”地区实际,重点建设葡萄、石榴、杏三大杂果基地。截至目前,全县葡萄面积达到3万亩,石榴面积5万亩,杏面积1万亩,大部分都在“旱腰带”地区。

8月骄阳似火,“旱腰带”热浪滚滚。在石潭镇刀西村礼泉县明辉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饲养着头关中驴、只奶山羊和只肉兔。依次排列的10个大棚内,今年第二茬甜瓜已结出手指粗细的瓜,合作社以务工、托管代养、提供幼畜、定价回收等形式,带动了5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这些甜瓜灌溉用的是滴灌,肥料用的是饲养场的农家肥,品质好、绿色无污染,中秋节期间就可以上市了。”合作社负责人陈明辉说。

位于昭陵镇的陕西万象食用菌有限公司,开创了礼泉县食用菌产业先河,现已完成投资万元,流转土地亩,共有座食用菌大棚,全部采用自动控温、通风、喷淋浇灌系统。目前,年产万袋的菌棒生产线主体已经建成,香菇、羊肚菌、木耳等已投放市场,带动了4个村户群众参与到产业中。

礼泉县在脱贫攻坚中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除在北部“旱腰带”地区发展石榴、葡萄、御杏等特色杂果及优质苹果外,还在适合区域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猪、羊、鸡、驴、兔等养殖业。该县建成了一批特色示范养殖场,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带动、家庭代养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昔日“旱腰带”,今天瓜果香。据统计,礼泉县“旱腰带”地区共有7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截至年年底,该区域已脱贫户人,4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09%。本报记者宋志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