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发展家

掌上春城讯近年来,东川区立足干热河谷资源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致力将“小产业”做出“大市场”,不断壮大“家门口”的富民产业。东川区研究制定《东川区“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年)》,谋划“小江河谷调果蔬、二半山区兴畜牧、高寒山区种药材”立体布局,充分利用小江流域干热河谷资源发展反季节特色果蔬种植,二半山区实施核桃提质增效和花椒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打造“东川花椒”、“东川大洋芋”、“东川果蔬”、“东川大蒜”、“东川畜禽”、“东川药材”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全区个村产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紫铜东蒜”、“金土猪”、“鹅名堂”、“金江小芭蕉”、“疙瘩金红薯”、“金太阳甜杏”、“云南参”、“铜橙”、“红土橙”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品牌得到市场认可,“东川面条”、“东川大洋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东川区成立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工作指挥部,突出地域特点,发挥“昆明唯一河谷热区”优势,大力发展“上市早、口感佳、种类多”的农特产品,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积极谋划储备项目8个,以小江特色产业园突破,力争三年内把小江干热河谷带建成集种植、养殖、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全区建成亩以上优质农特产品基地25个,美国红提葡萄、东川大蒜、冬早马铃薯、三月桃等农产品比全国各地上市时间早1个月左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的生长周期长,造就了农特产品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同时做好“三链”融合,从做强生产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入手,整合各类资源,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六个”农业产业园,“东川大集”第三季优质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大会,共签订订单21个,订单总额2.17亿元,其中一个最高订单量金额达万元。全区现有认证“三品一标”68个,培育“十大名品”7个。年东川大蒜产业园产值实现首个单品破亿元产业;年启动实施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10亿级农业特色产业。东川区全面摸清现有农业市场主体底数,“一户一册”锁定重点主体,制定出台产业奖补、金融贴息、土地流转等扶持政策,建立区级“五好”示范龙头企业培育体系,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10家、区级20家;聚焦东川大洋芋、东川果蔬、东川花椒等进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着力新增打造省级“一村一品”5个、市级15个、区级20个。围绕土壤、水电路、大棚、冷链、批发、包装、加工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坡改台”向山地要地,通过“土地整理”向滩涂要地,提升复种指数向基本农田要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0亩;制定落实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盘活迁出地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47.9万亩、流转3.02万亩,精准实施易地搬迁村土地经营权全流转措施,盘活易地搬迁村土地1.04万亩,涉及农户户,户均实现增收.4元;储备推进71个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投入涉农整合资金2.78亿元。东川区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采取直接经营、入股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探索资源开发型、服务创业型、能人带动型、产业融合型、抱团发展型、异地置业型等发展模式,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共申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项目个,争取资金万元,撬动资金1.31亿元,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个、50万元上以上3个;完善“双绑一联合”利益联结机制,精准选择优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双绑”工作,确保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至少与1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全区90户新型经营主体与2.28万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采取“六个一批”就业措施,推动就业、创业两业并举,通过做强园区、发展特色农业、主城帮扶转移、帮扶车间吸纳、落实政策开发、兜底保障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持续创收致富,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新增岗位个,新增就业人(脱贫劳动力70人),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户人实现增收,三类监测人员户人实现增收,东川在昆明主城区就业4.7万人左右,就业帮扶车间80家,带动人就近就地就业,开工建设15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人;全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关爱型”公岗人。用好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发放各项补贴资金.4万元,受益达人次,全区纳入城乡低保对象户人。通过发展花椒、甜杏、辣椒、大蒜、春桃等“土特产”,东川区不断引导群众参与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增加收入,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推动特色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衔接,带动快递物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多业共荣,推进建设东川区返乡创业就业园,促进群众创业创收。掌上春城记者:王然然责编:李晓梅编审:符亚丽终审:钱红兵周健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