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园、修剪、浇水、施肥、喷施杀虫剂……入春以来,在位于麒麟区珠街街道中所村的中所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中所合作社),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看到这样繁忙的劳作景象。
“春季是葡萄树的生长发育期,在这个时间段需要对葡萄树进行细致地养护,不然就会影响当年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走进冯建学的葡萄种植大棚,他和妻子叶红仙正穿梭在大棚内,为今年葡萄的丰收打基础。
“我过去完全不懂葡萄种植技术,更没想过可以通过种植葡萄来提高生活水平。”年,冯建学在中所合作社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开始种植美国红提(葡萄品种),他仅种植了13.35亩,却靠种植葡萄的收入将一双儿女供入大学。
刚开始种植葡萄时,由于是“门外汉”,冯建学对葡萄管护技术一窍不通,但他一点也不慌张,因为中所合作社党支部的党员先锋队会主动上门手把手帮带种植户,在生产管理各阶段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还会定时邀请曲靖市农业农村局和麒麟区农业农村局水果站的专家,到中所合作社现场传授葡萄种植的相关技术。在葡萄快要成熟时,合作社又会去帮他们找销路。“技术、销路都有人兜底了,我还慌什么嘛?”冯建学笑着说。就这样,他从最初“门外汉”变成了如今的“土专家”。
中所合作社成立于年。15年间,社员由17人发展至人,带动7个村小组户,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至余亩。种植户纯收益由最初的每亩元提升至现在的每亩元。每年为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实现人均务工年收入1.5万余元。“我在合作社做工已经有12年了,平均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在合作社干活不仅活不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朱翠兰说。
此外,为让中所葡萄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打开销路,中所合作社通过注册“红美珠”商标、统一外包装、规范把控葡萄品质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红美珠”葡萄主要销往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区。同时,为提高“红美珠”葡萄的产值,中所合作社充分调研市场,投资90余万元,建设平方米,可贮藏鲜食葡萄及水果吨的冷库,为种植户错季销售提供有力保障。冷库建成后,“红美珠”葡萄的“身价”翻倍了,种植户的收入也得到稳定提升。“跟着合作社走,产销不用愁;跟着组织干,群众有钱赚”成了中所村村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如今,中所村种植葡萄的农户越来越多,促使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纷纷加入,种植户也纷纷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面积最大的62亩,最少的也有10余亩。
15年来,“红美珠”葡萄先后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中所合作社先后被授予国家、省、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云南省科技示范园、麒麟区龙头企业、麒麟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称号。年,中所村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荣誉称号。
下一步,中所合作社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根据订单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和种植规模,结合乡村振兴的步伐,以葡萄产业为核心,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在村里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旅路线,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年,冯建学种植的葡萄因受霜冻灾害影响而收成不好,每亩仅采收公斤,亩均产值仅1.4万余元。葡萄采收完成后,他投资15万元搭建全钢构高架大棚和可远程数控灌溉的滴灌设备。如今,他的葡萄种植大棚可谓“科技感”十足。“我只要按一下这个按钮就能给葡萄树浇水了,过去只能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如果请不到工人,导致灌溉不及时就会影响产量,今年我加装了这些设备,预计今年每亩能采收0公斤,每亩产值预计可达3万元。”冯建学摇晃着手中的白色遥控器骄傲地说。
曲靖日报记者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