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的葡萄就成熟了,到那时你们一定要来尝尝。”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镰刀湾村葡萄基地里,负责人李长勇高兴地说。他一边修枝,一手托着一串串葡萄仔细地查看。
“种葡萄当真花费了我们夫妻二人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既然选择了再难也要走下去。”李长勇的妻子何燕话中略显疲惫,但是想起发展的初衷,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李长勇说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也是第一个从山石坳里搬到镇上的,“以前的日子实在是太苦,过怕了苦日子,再不拼命走出去一辈子都要困在大山里,当个穷人。”话语里,李长勇感慨不已。
“镰刀湾村平均海拔米,邻近赤水河,全年气温较高,很适合葡萄生长,因此便想起发展葡萄种植。”李长勇直言。
年10月,亩的基地开始建设,陆续开始搭架种植,细心的管护和栽培,加上不断的学习改进,现在葡萄基地已凸显规模。
“我们种的有夏黑、红提、蓝宝石等六个品种,70%的已挂果。”李长勇介绍,等到明年就会达到盛果,此外为了延长采摘期,葡萄基地采取了大棚和露天两种栽种形式,从5月到9月都有葡萄采摘。
在大棚里,三三两两的农户帮忙修整多余的枝条,动作娴熟,湛恩翠从基地建设开始就一直在里面务工,以前的她只知道种庄稼,现在反而成了个种植能手,谈起葡萄种植她总能娓娓道来。
“我正在把多余的枝条剪去,然后用线沿树桩绑好让其营养平衡。”贫困户湛恩翠边劳作边说,“以前我们都是种苞谷,一年到头也收不了多少钱,越种越看不到头,现在我们长期在基地务工,一个月下来能挣多,加上土地流转费,确实是比种玉米强多了。”从被动到主动,湛恩翠的思想渐渐被解放,发自内心地喜欢待在葡萄基地里,跟着发展。
“人工量大的时候我们每天用工达到4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就占了不少。”李长勇说,除务工带来的收入外,群众还把土地入股到基地里参与分红。
何燕和丈夫两个人长期都在大棚里,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甚至更晚,“这就像自己悉心培养出来的“孩子”,一点都不能马虎。”对于葡萄种植,何燕和李长勇都亲力亲为,从最基础的选地、建基地到后来的技术管理,葡萄基地成了他们的半个家。
从“门外汉”到“技术员”,李长勇和妻子一跑就是三年,“我们去过云南、台湾等地考察,一年的时间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考察学习上的。”李长勇告诉记者,不仅自己去考察学习,还聘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基地里实地操作,带领种植农户去考察点一起学习参观,既能提升种植管理技术,又为产业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