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孙波、刘书云、张斌
春耕时节,记者来到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渭南市,发现一个明显变化: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市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农业活力增强,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处处呈现出“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田园景象。
大田请进棚土里能生金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一直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多万亩。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冬种小麦,秋收玉米,但由于粮食价格一直低位徘徊,农民收入并不高,种一年粮还不如打一月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为振兴乡村经济,在稳住粮食基本盘的同时,渭南市近年来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将大田请进大棚,通过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走进大荔新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全智能工厂化育苗中心,只见技术工人一键操作,原本繁杂的遮阳、通风等工作就已完成。“我们有多个大棚,主要种植有冬枣和各种蔬菜等,一个棚平均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左右。”负责人霍新颖说,“这些年,我们的大棚不断发展,如今已经进化到4.0版本,实现了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和全程自动化管理。”
大荔设施农业发展中心农艺师杨平说,历史上大荔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人开始尝试建起了多座日光温室,每棚收入突破万元,随后设施农业成为当地农村的主攻方向。不仅是蔬菜,当地人还逐渐将油桃、葡萄等种植到设施大棚中,如今大荔设施农业面积已经发展到近50万亩。
设施农业不仅在大荔铺开,在渭南华州区、临渭区等地也形成规模。近年来,渭南重点打造瓜菜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万多亩,年产量达到万吨,居陕西全省第一。
用工业理念塑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设施农业的发展让农民尝到增收甜头,也为渭南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能。
渭北旱塬是我国苹果适生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白水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瞄准苹果产业不放松,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由10多万亩发展到现在的55万亩,实现果业总产值48亿元,“白水苹果”享誉国内外,苹果产业专业化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近年来,同处苹果适生区的澄城、合阳等县也发展起苹果产业,并形成一定规模。但好口碑没能成为好品牌,结果是好苹果卖不上好价钱。
比照赣南脐橙等南方水果的成功经验,渭南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必须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同一区域生长、同样技术生产的苹果,必须打破行政区割,统筹整合。他们将大大小小的苹果品牌整合起来,统一标准生产,统一规范经营,统一使用品牌,形成了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有力提升了渭南苹果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据渭南市农业农村局介绍,按照“劣的调少、特的调优、优的调多、多的调强”思路,渭南已经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大荔冬枣5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品牌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亿元以上。
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园区化
在渭南临渭区的裕美现代农业设施示范园,职业农民杨育英最近很忙,她不但要管理大棚里30多个新品种葡萄,还要去给当地农户建设温室大棚。
现年47岁的杨育英早前并不从事农业。她19岁开始到北京打工,先是做推销员,后来专门从事设施农业设备的生产。看到设施农业前景广阔,年她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渭南老家,搞起葡萄种植。“我的园区既销售无公害葡萄,也承接研学旅游,我还在外面组织工队给农户建设大棚。”杨育英说,围绕园区,她正在把三产不断融合。
据统计,目前渭南已建成省级农业园区48个,市级61个,由能人大户带动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家庭农场个,这些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组织和经营主体,正在不断探索拉长产业链,推动三产一步一步走向融合。
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说,通过兴设施、调结构,培育新主体,渭南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园区的聚集功能和平台效应,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基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载体和现代要素高效配置平台,让三产进一步通过园区达到深度融合,使农民收入更高,农业经济更活,农村面貌更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