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年暑假,通过探访土桥子村、天河菌业和纹党蜂蜜企业,西南财经大学西舟实践队了解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过程,深刻体会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葡萄种植产业撬动全村经济——土桥子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西南财经大学西舟实践队员从村子的主干道——华腾路缓步走进,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廊亭,抬头望去,郁郁葱葱的大片绿色都是葡萄藤。“我们村子的主要特色产业就是葡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村子的年葡萄产量是8万公斤。卖不出去的葡萄就制成了葡萄酒。”袁书记介绍到。据了解,这一绿色长廊,最早在舟曲县乃至全甘南藏族自治州打出了“庭院经济示范基地”的响亮名牌。目前全村已种植巨峰、美人脂、红提、阳光玫瑰等各类品种的优质葡萄达20余种,发展优质葡萄多亩,年产量约14万公斤,现有运营规范的8家合作社结合本村的葡萄产业,带动户贫困户和农户发展葡萄酒加工、葡萄树栽种等相关产业,培育葡萄树苗14株,葡萄酒加工酿制多公斤。
这段探访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土桥子村的农户因地制宜地抓住种植葡萄这一产业,产生辐射效应,带动以种植葡萄为中心的加工、酿酒产业的发展。同时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品质,打出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成果。这一发展模式不失为一种借鉴。
图为土桥子村大门。田雨萌/摄“联合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典范——天河菌业和纹党花蜂业:
实践队员了解到,天河菌业公司峰迭镇基地直接带动了周边20余户农户参与园区劳作,人均年收益1.5万元以上,年产值80余万元,辐射带动余户农户直接参与羊肚菌、黑木耳的种植。近年来,公司按照"支部联建一家亲,抱团发展产业兴"的发展思路,在"致富伞党建"品牌的引领下,按照"联合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产业领跑、项目带动、分类指导、精准帮扶"的工作原则,本着"取之于民,实惠于民"的宗旨,依托四川省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纹党花蜂业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全力做好产销对接,推动抱团发展,全县共同打造一个品牌,由联合社加强养殖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合作社和农户负责养殖,联合社集中向公司供蜜,公司负责收购、加工、包装、市场开拓,大力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推介宣传,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初步形成品牌效应。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0他们年共收购加工蜂蜜80吨,带动了全县1个合作社,余户农户增收。年至0年,带动贫困户户、每年分红4.4万元,共带动全县6乡镇18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26.88万元。被中国养蜂协会评定为“中华蜂品种保护基地”和“中华蜂之乡”。
图为纹党花蜂业部分产品。赵雨之/摄天河菌业和纹党花蜂业展现了"联合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了由下到上各个生产单位的能动性,体现了联合发展的巨大力量。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也可以以此为鉴。
总结: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并且抓住发展机遇,产生辐射效应,才能带动全域实现脱贫和发展。
作者叶增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