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走进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园区,空气中透着清新,不远处的农业科技大棚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火龙果剩得不多了,要摘的抓紧了!”位于半坡上的火龙果采摘大棚内,一群游客正在开心地采摘着红彤彤的火龙果,大棚管理人员老陈忙着称斤、装袋,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60岁的陈唯现是土生土长的舍烹人,从农业科技大棚建好之初,就一直负责火龙果产业大棚的管理,到现在已经有整整五年“工龄”的他,一路见证了火龙果的“扎根落地”。
“我们这的土地属于沥水性土壤,石头多、吸水量少,正好适合火龙果这类热带性水果的生长,所以5年前我们就引进了火龙果开始种植,主要供给游客观光采摘。”陈唯现告诉记者,今年的火龙果收获颇丰,现已是第六批结果了,现在挂在枝上的部分绿色果实也不出10天即可变成红彤彤的火龙果供应采摘。
每年的丰收季,都是陈唯现最忙的时节,也是他最高兴的时候,“看着家乡种出的特色水果深受众人喜欢,我的心情就像火龙果一样红红火火……”
这头的火龙果卖的火热,而一旁红提产业大棚里的红提早在一个星期前就被“抢购一空”。
“上个星期,从贵阳来的一批游客,一次就采摘了多斤红提,简直是‘供不应求’啊!”红提大棚的管理人员郭玉红骄傲地介绍道。
追肥、剪枝、除草……这些天,红提被提前采摘完后,郭玉红忙着后续的管护工作,仔仔细细,精心打料。
“干农业是个讲究活儿,这些特色水果更是要精细,修枝、施肥、浇水,样样都不能马虎!”作为大棚里的“老员工”,郭玉红笑言自己也算得上半个技术人员了。
“还记得第一年引进试种红提产业时,效果太差了,长出来的红提又小又酸,直接吃不成。”回忆起最初发展红提产业的情形,郭玉红频频摇头。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不对,用以前懒种、散管的方式来管护精品水果完全不得行……”郭玉红坦言,好在产业园及时引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大棚里的务工人员进行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管护,才慢慢有了现在盛产丰收的场景。
今年,舍烹村娘娘山产业园区里的5亩红提收获了盛挂,游客前来采摘的售价最高达到了15元一斤,产量和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然而,无论是深受热捧的火龙果,还是供不应求的红提,都只是舍烹村娘娘山产业园区里特色产业的“冰山一角”。
“我们园区里的特色水果还有4亩的猕猴桃,亩的蓝莓,石榴、杨梅、碧桃、车厘子等0亩……可以说是达到了‘应有尽有’!”娘娘山园区银湖农业科技大棚负责人黄志能介绍道。
“而我们眼前看到的2个智能温室大棚,总占地平方米,主要展示的是恒温系统、无土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和娘娘山湿地公园景区沙盘缩影,主要就是用于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和教育培训……”
在黄志能的带领下,支撑特色水果发展背后的科技示范园也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年,舍烹村娘娘山园区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建立了银湖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几年的升级改造,现有普通连体大棚10个,主要种植特色水果和蔬菜,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观赏和采摘需要。
目前,科技大棚门票年收入达45万元,特色水果采摘收入近11万元;实地开展技术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通过培训,已有人实现固定就业。
特色水果喜丰收,观光采摘乐人心。舍烹村用足用好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描绘出了一幅“瓜果飘香群众喜乐”的幸福画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屠琪
编辑刘定珲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