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走好五大振兴赶考路

  “十四五”期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将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昌吉样板等方面全面发力,当下的庭州大地,正在铺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聚焦优势

  建强优质农产品基地

  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党总支书记唐培科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只有在丰沃的产业土壤上,才能长出繁茂的发展成果。”年,腰站子村按“全域绿色 部分有机”的发展理念,流转土地18万亩,其中包括有机小麦种植基地1.5万亩,腰站子村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及下属公司完成产值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

  “昌吉州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年,我们将把有机小麦种植基地扩大到2万亩,有机面粉年加工量达到3万吨,增加麦田公园游乐设施,打造‘研学游’基地,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把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作为目标,加快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团结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交出一份精彩的腰站子村乡村振兴答卷。”唐培科介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昌吉州坚持“稳粮、优棉、强种、扩畜、精果、增饲草、兴特色”发展思路,建设一批玉米、小麦制种和加工蔬菜等高效特色作物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昌吉市、呼图壁县、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大畜牧产业园建设,落实葡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资金,支持订单酿酒葡萄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王母桃园”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化强州。

  搭建双创平台

  厚植乡村人才“沃土”

  乡村要振兴,必须有能人。在昌吉州各乡村,悄然兴起了一股能人回乡创业的热潮。

  在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下三工村,严相涛正帮助村民查看葡萄长势。几千亩葡萄园里,葡萄藤慢慢舒展,攀上藤架,抽出的小嫩芽挂满枝头。

  年,当许多农村年轻人背着行囊,一拨拨离开家乡外出“追梦”时,严相涛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却决定回乡创业。

  当年,他贷款20万元在村里承包了40亩地种植红提葡萄,栽种、修枝,每天要在地里辛苦劳作十几个小时。在经历了摸索、试验、失败、成功后,严相涛不仅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创业大道,还带领当地村民一起致富。

  年,他牵头成立了众义农民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达亩,拥有42间保鲜库,库容达吨,年销量1.6万吨,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包装销售,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带动户果农入社经营。目前,合作社90%的鲜食葡萄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大雁归巢,人才回流”渐成气候的背后,是昌吉州不断加大对返乡青年创业的扶持力度,引导返乡青年扎根基层,带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昌吉州研究出台《关于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意见》,持续实施“千名硕士进昌吉”引才和“千名大学生赴基层”储才专项行动,深化“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发展路径,持续开展“千名农业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搭建农村创业园等乡村产业聚才载体23家,累计吸引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培训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产业营销类人才余名,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丰富文创形式

  推进乡村文化铸“魂”

  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是远近闻名的“画家村”,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画家、雕塑家、艺术院校老师和学生前来采风,他们用画笔描绘出村民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小分子村先后投入余万元规划建设了艺术家工作室、石器美术馆、农家画院、画廊步道等充满创意的乡村景致,也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隐于无形的乡村文化,已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昌吉州坚持从打造文化阵地、丰富文化载体、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入手,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文化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

  移风易俗入人心,乡风文明促振兴。昌吉州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州级文明家庭评选和“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昌吉州持续深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所79个、站个,创新开展“8+X”示范性实践活动,全面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持续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环境舒适宜居

  千里沃野绽放“乡村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现实举措。

  “好生态带来了好日子。”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同生说。

  八家户村西临玛纳斯河,东接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这里地处世界候鸟迁徙线上,每年都有数千只天鹅和数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停留。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村里这几年整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因村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先后完成了村道硬化、生活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建设,全村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率%。村里还创新推行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积分兑换机制,促进村庄生活垃圾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现在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依托美丽村庄,村里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庭院经济。年,八家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万元。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年颁布实施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治理促进条例(试行)》,是全国第一部乡村振兴地方性法规,填补了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立法空白。有力促进了昌吉州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河(湖)长制落实、乡村绿化美化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推进。以村庄清洁、人居环境示范村镇创建行动和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为重点,全力打好“春、夏、秋、冬”战役,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整治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建强组织堡垒

  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年以前,吉木萨尔县北庭镇泉水地村面临着这样的困局,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优势,但受土地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的影响,发展空间有限,又苦于村里没有能人,只能“守着金山饿肚子”。

  为了破解难题,泉水地村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政府+公司+养殖户”融合模式,推进农渔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重点工作,让村民通过产业兴旺增收致富,切实收获发展红利。

  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检验组织振兴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科学统筹整合各类组织和各支力量,形成精干高效运行的组织架构;常态化抓好“访惠聚”驻村工作,派强用好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持续实施“千名大学生赴基层”储才专项行动,将到村工作大学生全部纳入后备力量;制定村干部和后备力量培训长期规划,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探索建立“强村带弱村”机制,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昌吉州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治理、推动乡村善治的新格局,推出多项“硬核”举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昌吉州在全州所有行政村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服务、农村发展“一支部三中心”,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铸魂工程”“聚力工程”“民心工程”,打造一批基层党组织引领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构筑了乡村振兴庭州大地主战场上的坚强战斗堡垒群。

(责任编辑:景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