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渭南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磊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祖亮主持新闻发布会。
据侯磊介绍,“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扎实做好和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经济新活力不断释放,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八大”以来,全市生产总值总量稳步增加,连续登上亿元、亿元和亿元三个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4万元大关。生产总值从年的.63亿元,发展到年的.21亿元,总量增加了.42亿元,年均增长6.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年为元,年突破元,达到元,年均增长8.2%。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升。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3.1%)超过第二产业(37.6%),成为第一大产业。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8.7:46.9:34.4转变为年的19.2:37.3:43.5,第三产业占比十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增加明显。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37亿元,比年增加40.31亿元,年均增长6.3%。同时,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由年的.41亿元增加到年的.15亿元,年均增幅达7.6%,高于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良好
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万吨,较年增长3.1%;蔬菜总产量.26万吨,增长46.6%;水果总产量.21万吨,增长44.0%;肉类总产量18.99万吨,下降7.9%;禽蛋产量14.58万吨,增长45.2%;奶类产量48.95万吨,增长29.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万吨,增长1.3倍。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亿元,是年的2.1倍,年均增长5.3%。
果业发展活力增强。全市上下持续深化区域特色果业发展,全面提升果业生产水平,积极融入产品质量认证及监管体系。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富平尖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量、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效增强,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环境美化的绿色产业。年全市果园面积.87万亩,较年增长22.7%,年均增长2.3%。园林水果产值.62亿元,较年增长2.2倍。其中,苹果产值.62亿元,占水果总产值的46.9%;冬枣产值41.11亿元,占16.7%;葡萄产值31.14亿元,占12.6%。
特色产业势头强劲。近年来,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谋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特色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品质不断提升。年,全市省级农业园区达到55家,较年增加40家;设施农业面积.48万亩,增长62.9%;设施蔬菜产量.31万吨,增长23.1%;设施瓜果产量69.79万吨,增长47.6%;畜牧业增加值74.23亿元,增长5.3%。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冶金等六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和年比,年有色冶金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5%,下降了11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占24.9%,下降了7.7个百分点;化工工业占16.2%,提高了9.1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占11.2%,提高了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占10.0%,提高了4.2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5.5%,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和年比,年钢材产量增长.5%,化肥产量增长.2%,水泥产量增长19.3%,精甲醇产量增长8.2%,焦炭产量增长3.6%,发电量增长0.5%。
工业经济质效同升。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8亿元,较年增加.88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户,较年增加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3户,增加13户。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9亿元,较年增加.29亿元;利润总额94.13亿元,增加49.43亿元。
服务业发展提速,行业贡献渐行渐强
规上企业不断壮大。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较年增加60户,增长58.8%,年均增加6.7户;企业从业人员数2.92万人,增加0.66万人,增长22.6%,年均增长3.7%;营业收入.32亿元,增长59.0%,年均增长6.8%;企业应交增值税1.74亿元,增长61.1%,年均增长7.1%。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在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年的28.27亿元,增加到年的.91亿元,占GDP比重由年的2.3%上升到年的4.9%,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由年的33.74亿元,增加到年的.18亿元,占GDP比重由年的2.8%上升到年的6.5%,提高了3.7个百分点;年旅游收入亿元,较年增加了.46亿元,增长2.1倍;接待游客万人次,较年增长1.9倍。
服务业贡献明显提升。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65亿元,是年的2.4倍,年均增长7.3%。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年贡献率达到39.7%,较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基础逐步筑牢
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0.2%和10.9%的稳定增长。随着东雷抽黄二期、桥涧峪水库引水入城项目、国道改扩建、渭南西站、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医院等一批水利、交通、文体、医疗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工业投资,全市工业投资保持了年均增长2.6%的速度。中国酵素城、陕西红马科技、友发钢管、上若泰基、麦克罗、富平热电联产、华能渭南热电联产、合阳县9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澄城县农光互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间投资主体地位凸显。“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升,投资内生动力一进步增强。年以来,全市民间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3.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年的44.3%上升到年的63.1%,提高18.8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升级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较年增加元,增长73.2%年均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加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由年的3.3:1缩小到年的2.5:1。
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十八大”以来,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获得较快发展。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较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7.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19元,较年增加元,年均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较年增加元,年均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较年增加元,年均增长8.0%。
消费需求变化鲜明。近年来,全市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业态不断细分,消费方式更加多元,从重点监测的商品来看,粮油、食品类商品成为推动全市消费的主打商品,干鲜果品、汽车、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类等改善型商品增长较快。年全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54.44亿元,占商品零售的17.2%,较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干鲜果品类18.29亿元,占比5.8%,提高5.4个百分点;汽车类74.03亿元,占比23.4%,提高5.4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81.43亿元,占比25.7%,提高2.1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零售额4.57亿元,占比1.4%,提高1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文化、电讯事业继续领跑。年全市共有国有文艺剧团、剧院19个;公共图书馆12个,较年增加1个,藏书总量.1万册,较年增加.1万册;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77万部,较年增长6.8倍;互联网宽带用户.17万户,增长4倍。
教育科技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整合,全市中小学学校数量有所减少,但幼儿园、特殊教育等普惠性学校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普通中学所,较年减少所;小学所,减少所;幼儿园2所,增加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增加4所。年,全年共申请专利件,较年增加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件,增加件。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市不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年,全市卫生机构个,较年增加个;拥有床位由1.81万张发展到3.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13万人发展到4.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万人;全市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达到24个,收养人;社区养老服务床位数张,全年服务75万人次;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7.95万人,较年增加17.9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6.21万人,增加6.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6.5万人,增加10.95万人。
渭南市工业近几年的发展特点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户,较年末净增加户,年均增加23户,年规上企业数量达到户历年最多。涌现出了陕西友发钢管有限公司、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联西部土方机械有限公司、上若龙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地道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附加值较高、成长潜力较好的企业,为支撑全市工业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产品种类及产量实现双增。年,全市统计监测的重点工业产品较年增加10种。新增工业产品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钢结构、初级形态塑料、电子元件、新型防水卷材等。重点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态势。年钢材产量1.56万吨,较年增长.5%;化肥产量.98万吨,增长.2%;水泥产量.05万吨,增长19.3%;精甲醇产量83.71万吨,增长8.2%,焦炭产量.17万吨,增长3.6%;发电量.28亿度,增长0.5%。
产业集群化特征逐渐明显。全市工业经济经过十年的发展,各行业不断发展,产业集群化特征突出。逐渐形成了能源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冶金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六大主导行业,且规模优势日益凸现,分别是年的1.2、3.7、2.8、1.9、2.4和1.2倍,为全市工业倍增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渭南青年网图文王露
▼
原标题:《非凡十年渭南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