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的秋天,是什么味道的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许晓岚张慧玲   郝飙霍晓庆包荭

“如果有人问我,乌海的夏天是什么味道的?那我一定告诉他,乌海的夏天是葡萄味儿的。”在北纬39度“早穿皮袄午穿纱”的一个秋日午后,站在依旧能把人胳膊晒红的日头下,王胜云幽默地说,“不仅仅是夏天,乌海的秋天也是葡萄味儿的。”

王胜云并非随口说说。他是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葡萄种植大户。种了30多年葡萄的他,亲眼见证了这个位于黄河东岸的小村庄是如何成为远近闻名的“乌海葡萄第一村”的。

站在王胜云家的葡萄丛中,远远望去,葡萄藤下结满“一袋袋”的葡萄。这是葡萄外面套上了防尘防虫纸袋,可以保持果实的“形体美”和健康。

“年,我来到黄河村定居。当时黄河村是区属第一个移民村庄,我来的时候人很少,对于如何通过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更是没有思路。”回想起刚搬来的时候,王胜云不禁感慨起来。

“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开始后,我们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年,海南区农牧业局派了技术员,指导我们种植葡萄。那时,我种了3亩,全村种植面积大约有多亩。”王胜云说。

黄河村属于显著的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葡萄。就是从那年开始,这个黄河边上的小小村落,打开了种植葡萄致富的大门。

年开始,乌海市农牧局实施产业引导,种植葡萄每亩补贴元,王胜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十几亩,品种增加为3个。年,他又花了元买了棵红提种苗,当年纯收入达到了7万元。这让他坚定了种植葡萄致富的信念。

为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葡萄品质,年,王胜云组织种植户“抱团取暖”,成立了乌海市农友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多户。合作社对村民种植葡萄的各环节予以技术指导,同时在上市季节统一销售。如此一来,黄河村葡萄的品质越来越好,渐渐地在乌海市民中树立起良好口碑,每到秋天,自驾车来村里买葡萄的市民络绎不绝。

“这个黑紫黑紫的叫做‘无核紫’,这个白里透粉的叫做‘里扎马特’,整个海南区只有我们这里才有。”说到葡萄品种的引进,王胜云满脸自豪。

年,王胜云又从外地引进了8个葡萄新品种,准备试种成功后再带动大家一起种。“引进新品种、种出好葡萄,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继续打响我们黄河村葡萄产业的品牌,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增收致富。”王胜云说,目前全村有多户居民,基本家家都种葡萄,村里有一半人家仅种葡萄一项,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

说话的间隙,王胜云家进来了两位年轻的女士,是上门来买葡萄的。“人家外头摆摊摊,你在家里收钱钱。”驻村工作队的刘占林随口一句顺口溜,透露了王胜云如今的销售模式。

原来,王胜云不仅葡萄种得好,还特别善于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刚开始使用   ■上接第1版好吃的高品质乌海葡萄,被人们口口相传,现在他不用去找市场,坐在家里就有订单上门。”刘占林说。

“年,我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今年,乌海的葡萄有了身份证——市农牧局产业科给每串葡萄戴上乌海葡萄地理标志的标签。现在,我们的葡萄产业做得更有信心了。”王胜云说,“为了让乌海的葡萄走向全国,我们今年还建设了冷链物流,北京、天津的人们也能吃到当天采摘的新鲜地道的乌海葡萄。”

如今,合作社一共种植了多亩20多个品种的葡萄,还带动季节性用工,最多日用工40多人次。合作社有育苗基地,还建了自己的冷鲜库,反季节葡萄也卖得挺好。“我觉得,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葡萄味儿的。”王胜云笑呵呵地补充道。

全村从最初的亩葡萄,发展到现在的0亩,品种从最初的3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年产量达万斤,农民家庭年收入达5.3万元以上。黄河村的葡萄产业稳步向前,年,获得农业部特优产品奖,年,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金奖,6年被推荐为北京奥运会安全优质葡萄,8年,“乌海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被批准,黄河村葡萄在保护区域范围内。如今,正在规划的高铁南站即将开通,这将为“乌海葡萄第一村”开启更多幸福可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