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简陋质量堪忧,喝自酿葡萄酒等于慢性自

自西汉使臣张骞将葡萄从西域带回,每年的7-10月便成为中原葡萄成熟丰收的时节,颗颗饱满、粒粒晶莹的葡萄珠引人垂涎欲滴。夏日炎炎,空调房中饮一杯伴有冰沙的紫红色葡萄汁更是极大的消遣。但勤劳且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会在美食创造过程中止步于简单易饮的葡萄汁?据考早在初唐时期便有了关于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的记载。时至今日民间葡萄酒酿造已然呈现习俗化、多样化、规模化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局面。然而,水果店里买来的鲜食葡萄真的适宜酿酒吗?饮用自酿葡萄酒真的健康安全吗?自家阴暗潮湿的地窖用纱布塑料桶一类简单工具能酿造出安心饮用的葡萄酒吗?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问,那么以下内容将会使你豁然开朗。

一、根源上葡萄品种存在巨大差异

1、鲜食葡萄

(1)巨峰:巨峰已经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流行鲜食葡萄。成熟的巨峰葡萄果实呈紫黑色,果皮较厚,果肉较多,果汁含量少,口感酸甜,成熟度较好的巨峰含糖量可以达到克/升左右。

(2)玫瑰香:大粒种麝香,玫瑰香葡萄成熟后皮实呈紫黑色,甜而不腻,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相较于巨峰葡萄果汁含量较多,一般含糖量在克/升左右。

(3)红提:起源于美国加州大学研究所,果实呈鲜红色,果粉全或深红色,具有耐贮运、果粒大、果皮薄、果肉脆、色泽艳、口感适中及产量高等一系列特点,一般含糖量在99克/升左右。

2、酿酒葡萄

(1)赤霞珠:世界上最著名的红葡萄品种,颗粒较小,葡萄籽与葡萄肉之比较高(约为1/12),皮厚,颜色呈深蓝色。赤霞珠的葡萄籽多,因而酿制的葡萄酒单宁含量丰富。高品质赤霞珠含糖量一般在克/升左右。

(2)梅洛:备受喜爱的国际性红葡萄品种,果粒呈乌蓝色,体小皮薄,果粉中厚,比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更为早熟,含糖量一般在克/升左右。

(3)西拉:一个古老的葡萄品种。原产法国。果粒着生较紧密,平均粒重2.5克,圆形,紫黑色,果皮中等厚,肉软汁多,味酸甜,含糖量一般在克/升左右。

由此可见酿酒葡萄普遍颗粒较小、葡萄籽较大、葡萄皮较厚,其酸度和糖分含量均比鲜食葡萄高,尤其是含糖量,酿酒葡萄含糖量普遍是鲜食葡萄的一倍之多。而食用葡萄粒大、肉多,葡萄香甜多汁,葡萄皮薄而脆,口感脆爽。但是这类葡萄如果用来酿酒,一般风味会十分寡淡,酒精度数也会不足,还时常会产生令人不悦的气味。

二、过程上酿造工艺的巨大差距

1、压榨过程的不可控

在酿酒过程的第一步“压榨”中,正规葡萄酒生产厂商的原材料(酿酒葡萄)都会在采摘前一大段时间内不用或者尽量少用农药,而食用的葡萄就没这么严格。所以自酿酒在浸皮过程很可能把果皮上残留的农药带入酒中。

并且自家酿造葡萄酒使用的容器不一定是符合食品生产要求的不锈钢桶,如果不小心使用了含铅玻璃罐、铝制容器、塑料容器、在葡萄发酵过程中更多有害物质将会进入酒液。另外正规厂商会使用专业的过滤设备过滤葡萄残渣,家酿葡萄酒一般使用的纱布如果未经有效消毒流程,很容易在过滤过程中将杂质掺杂到酒液中使得酒液被污染。

2、发酵过程的不可控

我们吃的鲜食葡萄,糖分和酸度都不够高。酸度有抗氧化作用,糖分转化成的酒精度有防腐作用。在发酵过程中,酒液极容易被空气氧化,并且滋生有害细菌。

家庭自酿酒在酿造过程中没有严格的灭菌操作,较难有效预防杂菌污染;在发酵过程中,没有技术设备支持,家酿葡萄酒无法控制微生物,杂菌很可能在里面生长,从而产生有毒物质;家庭酿酒不能发酵完全,得到的酒精度不够高,增加了变质风险,使得保质期很有限。

三、结果上葡萄酒质感天差地别

1、香气上的天差地别

自酿葡萄酒因为使用的原材料是本不适宜酿酒的鲜食葡萄,往往在酿造过程中需要额外添加大量白砂糖、冰糖使酒液能够发酵到相应度数。

在自酿葡萄酒过程中,因为缺少专业仪器,葡萄酒中的菌类、残糖量、酒精、度数、杂醇等相关参数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修正,发酵熟化过程中因为使用的容器不够专业、气密性不足,往往会导致酒体过度氧化,甚至变成葡萄醋。其香气又怎能与经过正规生产的由优质酿酒葡萄酿造而成的葡萄酒相比。

2、口感上的天差地别略带些甜味、后劲十足、容易上头。。。相信喝过自酿葡萄酒的朋友们或多或少都听过这些形容词,归根结底还是自酿葡萄酒酿造工艺粗糙、酿造环境简陋、酿造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因此如果想要安心享用香气浓郁且复杂、口感醇厚且香浓、回味悠长且甘甜的葡萄酒,请购买来源于持有正规生产资质的葡萄酒生产商生产的葡萄美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