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换新颜乡村蝶变续新篇
中共绥宁县委员会绥宁县人民政府
绥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是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县。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构建起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党群合力战脱贫的格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8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年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
我们推进农村建设“十大会战”,新改建农村公路.3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处,农网改造个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宽带、通动力电,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服务平台,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南竹、杂交水稻制种、光伏发电、油茶、生猪养殖、东山红提等一批扶贫产业蓬勃发展,人有业、户有社、村有品的格局基本形成,其做法被收入《湖南省精准扶贫例》;推行“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劳动力”四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为贫困群众铺好就业路,其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推介;完善资助政策,开发运行“绥宁学生资助”在线系统,实现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立足生态优势,开发护林员岗位、实施公益林补贴、发展生态产业、放大生态效益,做足生态扶贫文章;健全制度体系,坚持动态管理,提高补贴标准,为贫困群众织牢社会保障网;坚持尽锐出战、全员作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明显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抓衔接、保障粮食安全抓产能、立足特色抓产业、突出宜居宜业抓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抓提升、完善乡村治理抓创建、推进农村改革抓深化等重点,靶向施策、赓续奋斗,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绥宁新篇章!
“神奇绿洲”展新颜
——绥宁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上堡古国的风景如诗如画。
图①油茶种植户在采摘油茶果。
图②东山侗族乡的红提丰收。
图③扶贫带头人与脱贫户话家常。本版照片均为通讯员摄
导读
绥宁举全县之力,下足绣花功夫,在大力发展南竹、油茶、红提等产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同时保护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户贫困户人全部脱贫,8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郑丹枚
通讯员李斌
作为传统林业大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绥宁县境内山高谷幽,溪河密布,旅游资源丰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
但在过去,这里“美丽”与“贫困”共生。全县共有贫困村8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年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7.45%。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绥宁县委、县政府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举全县之力,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年,绥宁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年,8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产业兴旺奔富路
走进绥宁县东山侗族乡,红提大棚遍布田间。翠绿的红提枝芽肆意生长,尽显生机与活力。
“这可是我的致富果。”红提基地,东山侗族乡双门村村民杨光典忙着施肥。“靠种植东山红提,我去年赚了近20万元。这两年盖了新房买了车,幸福日子节节高。”杨光典笑着说。
“东山红提亩均产量可达公斤,减去成本,亩均纯收益可达1.6万元左右。”东山侗族乡党委书记唐淼华说,为发展好红提特色产业,该乡成立东山红提联合社,在塑造品牌、技能服务、畅通销售渠道、提高收购价格等方面下足功夫。如今,东山侗族乡红提种植面积亩,带动余人脱贫致富。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曾是绥宁县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发挥好土地的价值,让偏远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绥宁县根据山区开发产业的实际,实施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打造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育0名产业带头人,建设1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致富产业。
坚持以特色产业为指引,不断壮大杂交水稻制种、油茶、青钱柳、南竹、蔬菜等产业。全县组建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个,现有南竹75万亩、油茶26万亩、制种9万多亩、蔬菜4.6万亩。
依托绥宁中集林业有限公司、贵太太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绥宁县神农金康药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定时收购南竹、油茶、青钱柳等农产品,实现贫困家庭增收。
力抓电商消费扶贫,建设电商服务中心,依托“961”平台,建设村级电商平台和“小凤”优选店,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通道,全县电商年均销售额过亿元。
如今,贫困群众在这片土地上,走上了致富路。
转移就业保增收
4月19日,位于绥宁县湘商产业园的湖南佧腾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加紧生产。武阳镇双龙村村民陶小英忙着测试刚生产的额温枪,一拿、一按、一看,动作娴熟。“在这工作快一年了,现在每月稳定收入元,多亏了曾秋桃给我介绍这么好的工作。”她说。
曾秋桃是双龙村妇联主席。年7月,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村劳务经纪人,主要收集村民就业信息,宣讲政策,帮他们找工作。3年多来,她已介绍余人就业。
“目前,我县有名劳务经纪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绥宁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秦壬娥介绍。
稳定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绥宁县通过农村劳务经纪人上门服务,开办扶贫车间,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为群众铺好就业路。
该县立足当地实际和贫困群众需求,围绕场地费、物流费补贴、就业补贴、金融支持等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开办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绥宁县已建立1个省级就业扶贫基地、7个市级就业扶贫基地,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建设就业扶贫车间45个,吸纳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该县充分发挥就业培训的引领作用,通过送训上门、定训到企、点训到人,推进“扶贫扶智”“输血造血”,将新增就业落在实处。年至今,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近0场次,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培训5万余人次。
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人,已实现就业26人,就业率达83.5%;稳定就业人,稳定就业率96%。
生态旅游谋发展
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铁杉林村服务中心,村民黄七娇正和村表演队排练苗族舞蹈,舞姿摇曳,满身银饰叮当作响。
“游客来村里,除了想看看我们这里的好景色,还想看看我们的特色舞蹈。”黄七娇告诉记者,她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林为生。由于县里保护生态减少砍伐指标后,她家收入锐减。
“后来,村里旅游业发展起来,我加入村里的表演队,每天排练歌舞、表演节目,有时也将自家的农产品卖给游客,一年也能挣3万多元。”黄七娇说。
绥宁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坚持“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旅游+”扶贫。
该县先后建成巫水画廊国家3A级旅游景区、黄桑生态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13块“国字号”旅游名片,举办“四月八苗族姑娘节”“十月兄弟节”等节会,打响“苗侗故里、生态绥宁”旅游品牌,推动旅游商品、民宿、民俗表演一体发展。
全县28个村被纳入旅游扶贫范围,其中4个村被列入旅游扶贫示范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各种要素条件逐步完善。
关峡苗族乡插柳村由国家级贫困村变身“艺术村”。随着农家乐、民俗村寨、现代农业观光区等多主题、多类型、多业态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推出,来插柳村旅游的客人与日俱增。“艺术村”兴旺,当地村民合计每年增收50多万元。
青钱柳茶叶、茶油、干笋、雕花蜜饯、土鸡蛋等农特产品,成了拉动乡村旅游的一块新招牌。“村里有了游客,我种的茶、养的鸡鸭全部不愁销。”铁杉林村村民龙章华说。
乡村旅游“火”了起来,山区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年,绥宁县接待游客.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4亿元。
帮扶故事
啃下“硬骨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郑丹枚
通讯员李斌
扩宽村级道路10.2公里,硬化组级道路5公里,开辟竹林道9.7公里,帮助户人实现安全住房梦……谈起绥宁县武阳镇双龙村的变化,村民对县教育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贺恩金由衷点赞:“贺书记,好样的!”
双龙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村、省级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空白。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0.24%,是扶贫难啃的“硬骨头”。
年初,绥宁县教育局选派驻村帮扶人员,贺恩金毫不犹豫提交请战书。“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迎难而上。”贺恩金说。
一到村里,贺恩金带着工作队四处走访,通过“院落会”摸清底子。
作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村,年一场罕见的泥石流,摧毁了双龙村不少良田、房屋,不少村民因此致贫,百姓渴望搬离大山。
年下半年,工作队启动双龙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贺恩金主抓落实。
为了将这一工作做好,贺恩金在村里和安置点两头跑,一方面做好易地搬迁的资格审核工作,另一方面紧盯工程进度,加快安置点建设。年年底,红旗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完工,社区活动中心、扶贫车间、卫生室等一应俱全,户人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实现安全住房梦。
“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这可多亏了贺书记!”双龙村脱贫村民田美贞说。
年,双龙村高质量脱贫摘帽。贺恩金说,工作队将继续扎根双龙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帮助他们“站起来”后,更要让他们“走得远”。
脱贫故事
红提红,日子火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郑丹枚
通讯员李斌
4月18日,绥宁县东山侗族乡特色红提种植基地,杨光典忙着除草、施肥。“施好了肥,红提才能长得好,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杨光典笑着说。
杨光典是东山侗族乡双门村人,上有80多岁的母亲,下有一双儿女正在读书。一家人的生活,以前靠他在外打工维持。
然而,长年累月干力气活,严重损伤了杨光典的腰脊椎。最严重的时候,完全不能弯腰,穿鞋、穿袜子都需要人帮忙。
年,杨光典回家休养,原本打工的一点积蓄,都花在了腰伤治疗上,家里支出多收入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身体逐渐好转,杨光典开始摸索如何摆脱贫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杨显成主动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种植东山红提。
“现在乡里的红提产业越做越好,已经成了东山的一张崭新名片,你也可以干。”杨显成说。
“种红提确实不错,但我没资金、没技术,缺少销路。”杨光典思前想后,仍有顾虑。
“你只管干,资金我们想办法,技术、销路也不要担心。”杨显成拍着杨光典的肩膀说。
年,村里组织杨光典到红提种植大户学习技术,帮他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很快,杨光典流转6亩土地,开始种植红提。
为了种好红提,杨光典成天钻在地里,经常向村里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
经过细心呵护,杨光典第二年便迎来大丰收,收回了成本。年,杨光典又将红提种植面积扩大到13亩,当年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赚了10万元,顺利脱贫。
如今,杨光典种植16亩红提,加上养鸡、养鸭等收入,一年收入达20万元。去年,他买了一辆小货车。
“有了小货车,我要把红提卖到更多的地方,多赚点钱,再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杨光典满是期待。
[责编:万枝典]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