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古语云“食色性也”,就是人的生命离不开食、色二字,并且食在色的前边,温饱才会思淫欲,食材用于维持人体的寿命,色则用以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都事关“存亡”二字。因此针对想想脱存亡的出家人,色戒是本质戒律之一,饭确是必须吃,但也不可以随意吃,佛祖在那时候总有非常严苛的要求。
按照佛制,为断除贪婪,坚定不移道心,印度的出家人只有带上“三衣一钵”。三衣包含上衣、下衣、大衣,上衣、下衣用以遮体,大衣是坐禅和晚上睡觉的披盖;一钵就是说为处理吃饭问题的,饭食放到一起,只有吃一钵,也不能煮饭。自身煮饭弊病许多,由于一般人想吃啥就想去干什么,既拖延时间,又非常容易滋润够味欲的贪着,不好本身修行,另外也失去和一切众生结善缘的机遇,不利救度一切众生。因此佛祖规定大伙儿“日中一食,次第行乞”,就是说各家各户地讨饭吃,不可以挑吃挑喝,要公平乞食,一天也只有吃一顿,并且,假如连要七家没人供给,这一天就得饿着。佛祖自身就以身作则,做表率,徒弟们也都依教秉持,追随佛祖次第行乞,因此出家人也叫“乞士”。乞士并不是乞丐,乞丐仅仅以便种活色身的性命而行乞,而出家人乞食,确是以便上求佛道,下化一切众生。
那时候佛祖有两个大弟子,一个是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一个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两人全是证果的大阿罗汉,在用餐的难题上却做不到“次第行乞”,只是挑三拣四的。大迦叶专业去找穷人家乞食,想给穷人种福田的机会;须菩提呢,专业去找有钱人家托钵,由于荣华富贵不是长期的,有钱人变穷后比穷光蛋更痛楚,因此须菩提就专业去吃有钱人家的饭,想让富人们的财富长久,而且能迈入佛门,获得牢固不烂的法财,这就叫“一切贤圣,皆以潜山法然而有区别也”。俩位圣贤尽管都证体了,尽管全是菩提心,全是以便度一切众生,行的是无为法,但小乘习惯还要,了解上带凡圣的区别,因此被佛祖呵责为“心不均平”。
但习惯难除啊,两人一时还转不回来这一弯,因此仍然我行我素。大迦叶尊者还较为好运,由于穷人家的饭基础没人喜欢,他去吃,或许不容易许多人怎么说话;但须菩提却专挑有钱人啊,这就非常容易给别人造成不良的影响了。因此,当他乞食乞到维摩诘居士的门边时,那位大富年长者就来啦一次“乞食论道”,并给出一连串的“摄食标准”。显而易见,那时候的须菩提还没搞明白不二法门,因此听都听不明白,只能回身就走,连自身的钵都害怕拿。维摩诘居士便叫住她说:“取钵勿惧。”——别怕,还是把饭拿以往吃否!供给出家人是应当的,可是你可以了解如何吃这钵饭,才不枉费了那份供给。你看看,都讲出家好,可剃度这碗饭简直不美味啊,要保证“公平行食”才可以吃。那麼怎样以公平心吃这碗饭呢?这一段十分有趣,人们分成两部分给大家介绍。
一、乞食论道
住公平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合和相故,应选揣食。为不会受到故,应受彼食。以空聚享,入于聚落。所闻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各自,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要不然,今则无灭。若能舍不得八邪入八摆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给诸佛及众贤圣,随后能食。无如肉食者,非苦恼,非离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人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以益、不以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若无如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住公平法,应次行乞食。”维摩诘菩萨一说话,就表述了和佛祖一样的乞食规定。他告知须菩提尊者,修行佛法的人,要“次行乞食”,“次行乞食”就是说“次第行乞”,各家各户地乞食,因此并非只乞食穷人家叫公平,或是只乞食有钱人家叫公平,次行才刚好表明了公平,“次行乞食”才表述了真实的公平方法,也就是说佛法,你既然是修佛法的,怎么用餐也要挑三拣四呢?还专挑有钱人家的饭吃?你保证公平行食了沒有呢?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修行人乞食是以便修行不想吃饭的哪个,也就是说人们的法身慧命,并非以便滋润色身。以便色身才会专喜欢美味的,挑三拣四,那就是乞讨者,并不是乞士。乞士是以便自度度他,以便法身慧命的提高而乞食,法身是彻底公平、常乐我净的,不需要食物的滋养。
由于地区和风俗习惯的缘故,我国的出家人是无需乞食的,但会化缘,化缘也会为法化缘,不可以为钱化缘。以前有一个人跟我讲,如今出家人都是需要钱的,没有钱无路可走,连公共汽车都没法坐,化点钱都没有错。听起來仿佛人生大道理,可是我出家这么多年了,几乎沒有想起过要去化钱,也几乎沒有缺过钱,由于出家人,修行才算是你的本分,你好好地刻苦,把本分搞好了,就不容易没有人供养,就算没人供养,护法伽蓝也不容易给你饿死。因此出家人绝对不可以为了钱去化缘,只有是以便栽培一切众生的福报,这就是说“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为坏合和相故,应选揣食。”揣食就是说用餐,印度人用手抓饭吃,叫揣食。合和相就是说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色身,坏是损坏、泯灭。凡夫用餐是以便滋润这一色身,因此总爱吃好的;而修行人用餐,是以便可以修行解脱道,最后灭除色身之相,贡献法身威仪,因此但求饿不死就行,不容易去为色身营养价值贪着美味可口,这称为“为坏合和相故,应选揣食。”
“为不会受到故,应受彼食。”不会受到是指法身,法身是清静无为的,不会受到一切受。古代人说:“整日用餐,不曾咬着一粒米。”认真全在道边,才可以杜绝痛楚苦恼。那麼修行人接纳他人施舍的食材和物件时,都是以便可以不断修行,牢固相互的道心,贡献诸佛之法身。因此人们出家人用餐的地区称为五观堂,用餐时要做五种观想,最后一个是“为成道故,方受此食”,就是说这一含义。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闻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各自,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要不然,今则无灭。”佛祖时期,一般修行人都是分别在静寂处坐禅,到了中午时分,才会站起到聚落里去乞食,聚落就是说别人聚集的地区、人比较多的地区。那么你可以到那样繁华的地区去化缘,最先要有时间聚想,就是说想这一聚落是空的,心理状态和坐禅时一样,维持一片空寂,就算走在闹市区里也如入无人之境,不会受到一切相的拘束,这叫六根清净。
“所闻色与盲等”,这就是指眼根清静,就是说见到了跟沒有见到一样,置若罔闻;“所闻声与响等”,这就是指耳根清净,听见全部的声响全是一样的响声,沒有超好听、不好听的差别;“所嗅香与风等”,这就是指鼻根清净,嗅到一切香味、臭气,都和风一样恬淡无气味;“所食味不各自”,这就是指舌根清静,吃出一切食材,都不各自味儿的优劣;“受诸触如智证”,味蕾和嗅觉不大好色彩搭配与盲等、声与响等、香与风等那样的方法来表述清净之意,因此维摩诘居士用了“不各自”来表达舌根清静,用“如智证”来表达身根清净,就是对各种各样触觉,例如冷暖湿滑,也没有各自,如同证果的圣贤一样,对各种各样人生境界都心无所动。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要不然,今则无灭”,它是意根清净。意根的功效就是说知,知是掌握、了解,是人们的错乱之因,都是人们的摆脱之因,全看你如何知了。诸法是指一切天地万物,佛家里把一切物理学的、生理学的、心理状态的、大自然的、宇宙空间的各式各样的状况,都称之为“法”,凡夫由于着相,知诸法为真正,就会随诸法存亡而存亡,那麼修行人。根据学习佛法,如理逻辑思维,了解“诸法如幻相”,一切万法好似梦幻2一样不真正,就不容易随物流转,才能证得解脱。
“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这就是说诸法无生之理。无生就是说梦幻、空幻的含义,假的东西哪儿有生,哪里有灭呢?这话人们略微细讲一下。无自性,就是说一切法沒有归属于自身的物品,全是缘起的,因此佛法里有一句话称为“诸法无我”,又叫“缘起性空”,是指所有的物品都不能表达自己,只是凭借其他东西来表述自身的,例如桌子,是依靠木头和钉子来表达的;家中,是靠爸爸妈妈、小孩来表述的;房子,是靠砖瓦窑来表述的;观念,是靠规范字来表述的……一切一法,它的天性就是说空的,沒有分毫不归属于自身,倘若我还是我,沒有其他物品,它是绝对不太可能的,这就称为诸法无自性。诸法也无他性,人们说万法是“因他起”的,他就是说缘的意思,他性就是说万法不归属于自身,而归属于他。
实际上自、他是相对性的,沒有自性,或许也就沒有他性,但是他性更容易蒙蔽人,例如恋情之中,痴情的人就觉得自身属于对方,漂泊的心灵总算找到归处,很幸福,结果之后发觉全是假的,这就是说沒有智慧型,连自身都没办法把握自身的心,寄予在别人那边就更不可靠了,因此痴心的下场全是不幸。“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然就是说模样,要不然就是说沒有样子,也就是说沒有生,生了总有模样了,连模样也没有,哪儿会有生灭呢?因此万法原本无生无灭。但是人们见到的万法常有模样,车会有车的样子,钱富有的模样,乃至般若有般若的模样,解脱有解脱的模样......有模样就是说缘起的,并不是原本的,尽管他说般若你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起作用,或许哪个般若有模样;定义都是模样,是言语堆积起来的,因此还是在生死里的。
这一段对人们十分有帮助。大伙儿并不是也没有時间打坐吗?特别是在是家里居士,工作中、家中……每天在五欲六尘里转圈,四处红灯酒绿的,比古时候的聚落可繁华多了,很多女众一到商场里,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目不暇接地东摸西看,心早已不清楚跑到哪些地方来到,返回家累得不行,哪有时间打坐啊?维摩诘居士就是说在教人们怎样把空性的智慧型,应用在衣食住行之中。
因此在《维摩诘经》里,打坐容易,你随时保证六根清净就是说打坐。像维摩诘居士说的:“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闻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并不是给你做瞎子、耳朵聋了,只是不各自,你可以保证这种就是说最好是的修行,不管工作中时、歇息时、用餐时......随时维持六根好似浴室镜子一样,对六尘了明晰,心里不了贪、嗔、痴诸念,有念就转到无生,就是这样维持空寂的情况,沒有坚定不移,长此以往就能够契入无生法忍,证见自性光芒。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给诸佛及众贤圣,随后能食。舍不得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随后能食。”这儿维摩诘居士常说的就是说不二法门。他告知须菩提,你可以搞清楚不二法门,做到两个规范,才能够吃我供给的饭,那样来引导须菩提从小乘般若进到大乘般若的大门。
第一个规范:“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八邪和八解脱是对立面的,好似浊流和冷水的差别一样,八邪就是说八正道(八解脱)的背面,称为邪语、邪见、邪思维、邪业、邪命、邪修习(又叫邪便捷)、妄念、邪定。严格意义上来说,动心就是说邪,没动才算是正,因此唯有解脱的圣人才沒有八邪。例如须菩提,他就是说根据修行小乘法,观人世间一切皆苦,进而放弃八邪,证入八解脱的,因而他对八邪十分厌烦,对解脱很固执。
实际上这还是心有挂碍,并不是真解脱。因此维摩诘居士就给他们开示大乘法门,称为“舍不得八邪入八解脱”,在大乘般若的空性智慧型觉照下,舍不得一切法而证入解脱。为何能舍不得?就是说由于看到了万法无我的空性,开启了般若智慧型,八邪如空聚,并沒有真正可循,有哪些可舍的呢?那样不就是说解脱吗?因此能“以邪相入正法”,邪相就是说存亡相,正法就是说无生无死的涅槃,存亡中无存亡可循,坦荡,了无挂念,像维摩诘居士,每天家里衣食住行,却能持戒清静,就是说“以邪相入正法”。
第二个规范:“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就是说胸襟要开启,人们平时用餐时,这一碗饭仅仅施舍为自己了,感觉仅仅以便自身不饿才用餐的,他人饿不饿不关我事。那维摩诘居士就告知须菩提,你可以像普萨一样,进行浓厚的菩提心,时时刻刻不惦记着“下化一切众生,上求佛道”,包含吃一顿饭那样的琐事,必须先施舍给一切众生,供给给一切诸佛,随后你才能够吃。因此,假如大伙儿想做菩萨,还要学习培训菩萨的心理状态,进行那样的大心,生活起居中的一点一滴必须回向给十方法界,利益希望众生均沾,损失则希望众生皆免,那样去解决人世间一切杂物,就是说行普萨道。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可以这一模样用餐,做到这2个规范了,就是说进到了不二法门,说白了“离是离非,行于中道”。“中道”是以凡夫到圣贤,要是懂了般若,每个人能够修行的,维摩诘居士开示的“非苦恼,非离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人世间,非住涅槃”,就是说不一样层级的人修行中道的三个关键点。
最先,凡夫行中道的关键点:“非有烦恼,非离烦恼。”凡夫还可以开启般若智慧,这叫大心凡夫,也叫薄地凡夫。见的尽管开启了,了解自身原本是佛了,但是时间还没上来,和凡夫一样有苦恼,没什么不同。那样的人修行中道的关键点,就是说“非苦恼,非离苦恼”,观一切苦恼如梦幻泡影,自身如同演电影的演员一样,你一直在电影里苦啊乐啊、哭啊笑啊,都损害不上真正的你,这就是说凡夫如何修行中道。
次之,小乘人修中道的关键点:“非入定意,非起定意。”小乘人尽管没什么苦恼了,修行小乘的人全是想入定的,这叫“入定意”,就是说感觉入定才可以灭掉人世间相,愿意入定,随后依据法门的规定,把腿盘好,观念安定好,长此以往就会进到定境。假如定力不足,愿意去干什么事儿的那时候,就会“起定”,从定里出去。来到灭尽定的那时候,他就能够一直入定八万四千末劫不动。那样有出带入的定,就是说小乘禅定。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不二法门,就是说无需去根据有为的做作入定、出定,只是无为的大禅定,人们的真心实意是无为、无相的,因此不在乎定与不确定,空性智慧型都一直朗朗觉照无失,不被一切相所惑,这亦是无出无入的大乘禅定,也叫楞严大定。
再度,菩萨修行中道的关键点:“非住人世间非住涅槃。”菩萨都早已发了菩提心,会以救度一切众生以民为本,不辞辛劳地去做事儿。但菩萨还是有法执的,因此来到人世间后有隔阴之迷,就是说一投胎就又蒙蔽了,会学着一切众生去固执,去贪嗔痴,直至碰到因缘开悟前因后果,菩提心才可以显传出来,这一那时候如何修行?《金刚经》常说的“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教给菩萨用功的方法——无住,也就是说“非住人世间非住涅槃”,行于中道,菩萨的智慧和大慈大悲就反映这里。人世间就是说生死轮回。涅槃有三种,这里指不生不灭的本身。普萨有大智慧不了存亡,挺大大慈大悲不了涅槃,舍不得一法地救度一切众生,才可以贡献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乃至究竟成佛。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以益,不以损。”大福是指解脱之福,出世间的福报;小福就是说世间的福报。须菩提并不是以便给有钱人积福报、度脱有钱人出命轮,才去有钱人家乞食的吗?维摩诘居士又把他的这一知见一扫而空,对他说“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以益,不以损”。哪个布施让你的人,既没什么摆脱大福报,都没有世间小福报,既不容易增益哪些,也不容易降低哪些,他自身就是说佛嘛。人们无相的真心实意就好似虚空一样,你搬些家俱进去,仿佛给虚空提升了什么呢,实际上虚空还是虚空,不容易由于家具而提升什么,也不容易降低哪些;也就是说如同人们在梦里获得了什么呢,实际上人体还是床上,沒有动过。众生仿佛是生生死死的,有得有失,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间,可事实上,人们的佛性几乎沒有转变过,这一是以本质说的,因此维摩诘居士是位真实的大禅师。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你那样了解才算是契入了真实的成佛之路,也就是说空有不二、福慧双修、悲智双运的不二法门,无需再借助小乘的线路了。正入就是以大门口进去,不会走旁门左道,声闻等小乘的修行路线就是旁门左道,尽管也能成佛,可是从小路上来的。
“若无如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它是空与不空无二,当你以无施、无受、无食这三轮体空的无相之情,去吃这碗饭,才算是真实不空的。众生与你时下是佛,这就是说不空,不然施有施相,受有受相,饭有饭相,施者与受者都并不是佛,你用餐还是以便去救度别人,你就全是空话了,你也就白吃别人供给的饭了。
或许,须菩提是早已证果的大阿罗汉,按段存亡早已拿他没法了,因此白吃不白吃也都不打紧,可人们还要当心了。有句老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完不上道,披毛戴角还。”天地沒有免费午餐,都没有完全免费的早饭、晚饭,假如人们出了家,却不可以证悟空性,到底成佛,那每一粒米全是要连本带利去还的;如果平常再懈怠懈怠,不可以每时每刻、勤勤恳恳土里求佛道、下化众生,沒有积累下世的哪些福报,就只能变为牛去还了。因此印度人吃少牛肉,对牛很重视,就是说由于许多牛上辈子全是出家人,没好好地修习,这辈子就会变牛。做牛辛苦不辛苦啊?吃的是草,干最大的活,有的去世了也要剥皮吃肉,一点享有也没有,这就是说为还债来的,因此出家这碗饭是最难吃的,凑合吃完,也不太好消化。但是你如果会吃呢,就沒有比剃度这碗饭再香的了,那么如何才算会吃呢?人们然后往下看。
二、法食平等
这儿有个难题啊,维摩诘居士还要须菩提救度吗?或许无需,须菩提本来也了解,为何还会跑到他门上来乞食呢?这就是说演戏给大家看的,为的就是说让小乘人深层次地掌握不二法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因此须菩提角色很不一般,他真是就是以小乘进到大乘的桥梁,你看看《金刚经》就是说以他为造成,佛陀才来讲的,目地是来教大伙儿怎样做菩萨;随后他一不做二不休,又跑到维摩诘居士那边找“饭辙”,实际上哪儿是以便自身,他是为众生找法食呢。或许维摩诘居士都是看破不说破的,因此手上端着这钵饭,就是说不给他,还趁机把不二法门结结实实地开示了一通。
如果说《金刚经》是菩萨的初中级教材内容,那《维摩诘经》就是说高级教材了,须菩提一时半会儿还真吸收不上,乞食乞得十分艰辛不用说,维摩诘又给出了好多个用餐的标准,简直我们一起为求法的须菩提捏把汗啊,做为佛陀解空第一的大徒弟,他能否接住维摩诘的这碗饭呢?人们看佛经:
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一)法与食不二
“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无如行乞,乃可摄食。”食材都是万法之一啊,因此维摩诘居士说,假如你可以在用餐上保证公平,不挑三拣四地起各自,你就可以看到诸法实相,也就是说法法公平的诸佛;相反也是。当你看到了诸法实相,就能在吃饭上保证公平的次第乞食,那样乞来的饭,你才能够拿来吃。
这一条,来看须菩提没做到,由于他专挑有钱人家的饭吃,就表明他心里“诸法不等”,这就是说沒有进到公平不二的成佛之道,每天跟随佛陀,连如何成佛都不清楚,为何吃这碗饭呢?
(二)烦恼与解脱不二
“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淫就是说较大的贪婪,怒就是说憎恶,痴就是说愚痴,断是断除、灭除,俱就是说跟贪嗔痴在一起。当你既持续除贪嗔痴,都不跟随它跑,说白了“万法如幻,我自清凉”,万法全是无自性的,这叫“如如不动”,你可以保证,就能够吃这碗饭。
人们了解,小乘虽然能成圣,确是当不上佛的,尽管这一辈子也度众生,但人体消灭后,他就进到灭尽定了,不容易再起心动念,也就很难不到了。以前的爸爸妈妈、老婆还要命轮里吃苦,他却固执在涅磐的人生境界里,害怕再起心动念,去贪嗔痴组成的尘世里翻滚,那如何度众生呢?如何成佛呢?因此被佛陀称为“焦芽败种”,给他们讲《金刚经》,教她们“无住生心”的方法,尽管生苦恼心,但不容易住在苦恼的人生境界里,就是说“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须菩提就是说小乘圣贤,小乘修习就是说以便熄灭贪嗔痴,维摩诘就趁机他来乞食的机遇,疏导他大乘法门,让须菩提能像普萨一样,“不以自身求安宁,只求众生得离苦”。例如地藏菩萨,就一直在炼狱里度众生,炼狱是贪嗔痴最大的地区,他依然有缘分到那边去,就是说沒有断淫怒痴,断了就没有缘了,沒有缘哪儿都去不上。地藏菩萨尽管进了地狱,但由于挺大善根,总是一想着修习,不容易再沉沦,开悟以后,就会在剩下的时光里,“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尽较大的努力救度有缘的众生,这般经历生生世世,直到众生度尽。
因此维摩诘居士说一切习惯无需断,这儿的重要是你可以搞清楚习惯的天性都是佛性,不必被吓跑了,也不要跟它跑。“吓跑了”是离,属于小乘;“跟它跑”是即,那就是凡夫。非离非即,这叫定慧等持的不二法门。“慧”是本来了地看到它,“定”就是说不随着流浪,你看不到它大自然就会随它漂泊了,因此定慧不二,它是维摩诘以便度化须菩提所开示的成佛之路。须菩提啊,即然你懂了诸法实相,贪嗔痴的习惯就能够升起來,变成你的用,你看看佛陀也会骂人的话啊,有一个徒弟贪睡,他就骂他“咄咄汝好睡,螺钉蚌壳类”。咄咄表达佛陀很发火,骂徒弟像螺钉蚌壳一样嗜睡,这并不是怒吗?徒弟见到佛陀发火了,就很难害怕贪睡,刚开始好好地刻苦了,怒就变成佛陀的用,用它来度化众生的难除习惯。因此你懂了万法的天性,万法就变成你的用。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身就是色身、肉身,一相就是说无相、法身,这就是指色身与法身不二。它是告知须菩提,你并无需等待人体损坏了,才可以进到灭尽定的涅磐境界里,时下这个色身也离不了法身半分。永嘉高手也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搞不懂得话,无明就会遮盖佛性,色身就会阻碍法身,懂了以后,无明、色身全是自性的用处。
(三)佛道、外道不二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红提等,是汝之师,以其剃度。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外道就并不是佛道,但也并不是邪法,也是修为,能够随修习的层级出生色界、没有颜色界诸天,也非常好,但福报尽了仍会沉沦。那时候印尼总有六个知名的外道高手,如今将会大量了,仿佛四处全是高手,但是人们可不可以随意去学,由于维摩诘居士的这话前边有一个主语叫做“须菩提”,就是这一法门是给须菩提们开的,并不是给全部的人开的。尽管中国人都有大乘根性,人们能够各个方面了解一下,但是和须菩提一样了,才可以去追随外道剃度、学习培训,学懂了,你才了解如何着手救他。维摩诘居士说,须菩提,你自身能从外道走出去,又可以外道的师傅、徒子徒孙都救出去,才配吃我这碗饭。这活儿可真不好干啊!
(四)邪法、正法不二。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上之岸。”修习并不是以便消除邪见,做到摆脱的之岸吗?它是小乘人所固执的,并不是到底方法,因此维摩诘居士就对他说,不可以到之岸。你来到之岸不回来了,那深谷里的人该怎么办?不仅不可以成功,也要“入诸邪见”,邪见以无明为根,贪嗔痴为基,演变出去共六十二个邪见,你必须去掌握,要不然你如何度化具备邪知邪见的人?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八难人们讲已过,称为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长寿天、聋盲喑哑、世智辨聪、佛前佛后。处在八难的人,基本上沒有修习的机遇。但维摩诘居士说,须菩提,你也不可以放弃八难的众生,你可以长住在那边,却心无所住,无住生心,想方设法去救度她们。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你假如固执在清静的法体上,不了苦恼,和凡夫沒有缘,如何度她们呢?因此,你可以学习培训随烦入恼,掌握凡夫的逻辑思维,却不以之所动,才可以度化她们。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在《金刚经》上,须菩提说:“佛曰我得无诤三昧,人群·中更为第一。”因此须菩提是有我和众生的区别的,我得定了,众生沒有得定,我来第一,众生都比不上我,或许他并不是确实有凡俗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在法上,他有这一固执,觉得我得法了,众生还没,这就称呼执。法执一样是分别心啊,因此阿罗汉按段存亡已灭,变异生死未除,就是说这一分别心导致的。因此维摩诘规定他舍弃法执,众生和我皆万法之一,众生沉沦,我亦沉沦;我得是定,众生亦定,沒有差别。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须菩提每天去有钱人家乞食,并不是以便给众生种福田吗?并不是自觉得是福田汽车僧,能给众生福报吗?他在《金刚经》上曾问佛祖:“云何普萨不会受到福德?”佛陀回答他:“须菩提,普萨进行福德不可贪着,是故说不会受到福德。”为众生的心虽说善的,但也不可以固执有功德相,维摩诘居士的这话,一样是以便消除他固执福德的心,因此对他说:“这些施舍你的人,并不是就一定是种福田;这些供养你的人,一样会下三恶道。”这怎么可能呢?的确这般,关键是看供给者的发心,你如果发恶心想吐为恶愿供给圣贤的,例如以便让仇人死了这些,或是就是你拿的资产是以恶来的,偷来的或抢来的,那供给谁也没有用,毫无疑问会堕地狱的;当你发心良善,要以重视三宝的心去供给,或是是以便救度贫困而去施舍一个乞讨者,那样才算是种福田,未来才会得善果。因此修行人要时刻醒悟自身的发心,不必被诸相所迷。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区分,于一切众生然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进众数,终不可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入众数就是说位居圣人之流,灭度就是说成佛。修习谁不害怕魔?谁不害怕恼害众生?谁不愿入众数?谁不愿灭度成佛?小乘圣贤是都想的,可是真摆脱者就这样“无所挂碍”。维摩诘居士说:你可以和众恶魔门把共行、称兄道弟、互助魔事,心里却能了无挂碍;对一切众生起怨恨之情,杀罚责骂,无所不为,却心无所动,那样就能令诸受者有缘分证入无生;乃至谤佛道,毁正法,不证圣果,更不成佛。
假如能做尽这十恶不赦的罪业,那么你才可以吃我这碗饭。具有那样恶业而能摆脱的人,在历史上倒真有一位,就是说知名的提婆达多——佛祖的堂兄。他每天和佛陀对着干,基本上把错事都做厉害了,谁都害怕干的事儿他都去干,結果生身堕入地狱,因此果报不虚啊,人们大伙儿都松了一口气吧?恶人還是有恶报啊!但是他在地狱里却觉得和三禅天一样的开心,这是怎么回事呢?佛祖因此告知大家,提婆达多是位大善知识,他早已修得不退转位,未来必然成佛,佛名天王如来。这一世是专业来示现叛逆之相,做众生的反面教材的。
因此维摩诘居士决不是信口开河,更并不是自视甚高,拿须菩提寻开心,说白了真成佛者,真实证得无我的男人,就是说善恶无拘,人间天堂、炼狱、佛、魔、邪、逆到处寄予,无所挂碍。
古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南泉斩猫”的公案,到如今还各不相同,出家人怎能杀生呢?那便是大禅师才有的做为,一般人是绝不敢仿效的,因为没有证到无我啊,因此怕下地狱,怕偿命。南泉圆寂之后,他人问起的弟子:“你师傅到哪去往生了?”弟子回应说:“东家作驴,西家作马。”听着够“雷人”吧?能作驴作马的都了无挂念了,人们却更为他扼腕叹息,这究竟是谁诬陷了谁呢?维摩诘居士就这样一位大禅师,因此才可以讲出这般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开示来,不要说人们,须菩提那时候也被“雷”倒了。可能他那时候想着,这一备受佛陀夸赞的大居士,怎能讲出那样一番“魔话”来?哼,我宁可吃少这碗饭,也不可以落个与魔共舞、呵佛骂祖啊(这就是说小乘的狭隘的地方,她们对圣境十分固执,没办法从这当中解脱出去,这就称为法执,也叫“圣堕”),于是钵也不要了,回身就想跑,维摩诘居士叫住他说:“取钵勿惧。”别怕,不容易将你拖入邪道的,把这钵饭拿去吃吧!
维摩诘居士怎么这么快就发生变化主意,沒有再严苛地要求,那么划算地把饭给了须菩提呢?由于戏早已演完后,法食已经供养出来了,饭食大自然都是不可以缺的,要不然怎么称为“平等行食”呢?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若有错误皆忏悔!若有福德皆回向!南无阿弥陀佛!